全球最大化工集團巴斯夫批準在中國新建第二家一體化基地,耗資100億歐元;
廉價超市巨頭奧樂齊計劃在中國開數百家分店;
寶馬、大眾、博世等汽車企業紛紛大舉投資中國……
德國智庫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高達100億歐元,創造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面對企業在中國市場這樣光明的未來,德國政府卻正在改變對華政策方針。德國《商報》8月28日報道,超過六位德國政府高級官員向該報透露,德國經濟部希望大幅收緊對德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國家擔保規則。“我們必須要采取對策,以防過于集中投資中國的風險加大,”該部的一位高級官員說。
迄今為止,德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事先若獲得國家擔保,投資受損時,其中一部分可從國家得到補償。現在,經濟部將對這一規定進行限制。新政策不僅將影響未來投資,也影響已經做出的擔保,因為國家擔保程序每隔幾年就要延長。目前,德國政府做出的擔保額高達291億歐元,其中113億歐元針對在華投資。
而且,經濟部的計劃遠遠超過修改擔保規定,該部也在討論對德國海外投資實施控制,類似于計劃中的美國政策新規。這些規則使在中國的投資變得更加困難。
幾個月來,德國政府不僅發出警告,還對高度依賴中國的企業發出明確信號。就在前不久,經濟部拒絕給大眾汽車在華的一項投資延長擔保。
現在,經濟部考慮對投資擔保的上限進行限制,更進一步的計劃是控制海外投資規模。迄今為止,經濟部只能拒絕中國企業在德國參與投資,德企在中國的活動,政府只能通過擔保間接施加影響。
青木觀察到,德國政府改變對華政策早有跡象。
其一,經濟部部長哈貝克希望在國外進行投資控制。《商報》稱,經濟部正在從美國政府那里獲得靈感。對于在中國投資關鍵行業、希望在中國開設新基地或與中國合作伙伴建立合資企業的美國公司引入申報要求。美國總統應有機會禁止對中國的投資。
其二,德國政府認為在中國投資上被迫進行干預,主要是因為德國企業界聲稱不再依賴于個別國家,但卻經常做出相反的行動,同中國的經濟聯系也越來越緊密,而不是漸漸松開。
多年來,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為在華投資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支持。但現在,北京和柏林之間關系的變化已經在德國政府聯盟協議中體現出來。現任政府目前正在制定兩項旨在反映這種新關系的戰略:國家安全戰略和中國戰略。
其三,德國聯邦政府內部在對華政策方面仍持有不同立場。綠黨控制的經濟部和外交部,希望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立場。總理府希望改變對華政策,但警告不要倉促行事。總理府和自民黨控制的財政部認為,投資擔保的上限可能會給德國經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引入投資管制可能會在中國引起巨大的反感。即使經濟部內部也有不同聲音,警告“現在的時機絕非明智之舉”。
德國如果真的強制限制投資中國,對德國經濟的打擊將是巨大的,尤其是汽車、機械制造和化工等支柱產業。德國企業很難找到像中國這樣的大市場,而對中國影響相對較小,因為在中國市場可以找到替代者。德國這種想跟中國“脫鉤”的思維根源,在于俄烏沖突下,深受美國敘事的負面影響。這不利于德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