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艙有兩種,一種是鴻蒙,一種是others。”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在2022年華為HDC大會上豪言。
這不是余承東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如此介紹鴻蒙智能座艙。
不久前,在問界M7的發布會上,余承東稱“華為鴻蒙智能座艙是世界第一”。更早前,極狐阿爾法S·HI版上市時,余承東亦是表示,華為鴻蒙智能座艙“是全球最強的智能駕駛感知套件,沒有之一。”
作為近兩年汽車行業的熱點話題,中國汽車座艙智能化的發展水平和趨勢備受業界關注,這其中,華為智能座艙的底色究竟如何?
沒有統一定義的領域
“5年前,大家買車的時候會考慮發動機的排量、百公里加速、軸距等問題。但是現在,大家更關心車的續航里程、智能化水平,在智能座艙上有什么體現等。”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戰靜靜在HDC智能座艙媒體交流會上說。
不過,對于智能座艙這個時下正火的概念,行業還未形成統一的定義。被行業認可的、與其最“搭邊”的兩個詞是人機交互和第三空間。
在戰靜靜看來,智能座艙之所以能大火,背后“推手”不僅僅包括制造商,還有逐漸成熟的技術,以及待滿足的消費者需求等。
汽車智能化時代,一邊廂,用戶對汽車的理解從簡單的出行工具轉換為家庭和公司之外的第三空間,希望汽車座艙內的安全性、娛樂性與舒適性比以往提升。另一邊廂,汽車制造商致力于通過車載軟硬件、車載網聯和人機交互等技術將座艙打造成可以提供場景化服務的空間。
此外,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培育和鼓勵政策,對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推動作用凸顯。智能座艙作為智能汽車的關鍵領域,成為政策紅利的直接受益賽道。
第三方市場機構IHS Markit 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智能座艙市場規模為360億美元,2030年預計將達到68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4600億元。另一家機構ICVTank預計,2025年,中國智能座艙市場規模將達到1030億元。
與自動駕駛相比,智能座艙與汽車底盤控制目前關聯度較低,不會直接影響行車安全,牽涉到的外部安全、監管壓力帶來的不確定性較小,更容易落地。正因為此,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視線轉向智能座艙。
一方面,汽車業界玩家不斷延伸能力圈,整合產業鏈、合作上下游,增強軟硬件掌控能力。 例如,造車新勢力全棧自研,傳統車企合作求變,均紛紛加碼智能座艙。另一方面,科技企業、互聯網巨頭等“外來”玩家入局,分享紅利。
“不服來戰”
“新入局者帶來的新鮮血液正在改變著原有的車企和技術體系。”戰靜靜表示,當前,智能座艙產業的跨界整合與合作已成為常態。
而華為則是這場跨界合作盛會中的典型代表。
此前,余承東也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是整個智能化造車的核心,也是華為最擅長的部分。
華為智能座艙的底色究竟如何?
兩年前,華為發布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主要包括三大平臺:鴻蒙車機OS軟件平臺、鴻蒙車域生態平臺以及智能硬件平臺,主要是通過“麒麟模組+鴻蒙OS+HiCar”的模式進行切入。
在剛剛過去的三個月,華為深度參與的AITO問界系列連續三個月交付量破萬。問界M5、M7具有鴻蒙智能座艙的加持。
在問界的宣傳文字中,鴻蒙智能座艙具備6大軟硬件能力:智能的鴻蒙OS基礎平臺,包括AI計算、語音交互、視覺識別、設備互聯等等;華為獨有的人機交互設計;強大的分布式能力;貼心的鴻蒙OS智慧能力,包括保險救援、待取快遞提醒、小藝建議等;高清的華為車載智慧屏;高保真的HUAWEI SOUND車載音響系統。
用華為終端BG智慧出行軟件部部長季神洲的話來總結鴻蒙智能座艙,即:聰明的助手、可靠的伙伴。
華為之外,新能源產業鏈上的企業都在通過屏幕、語音語義等技術來推進和布局智能座艙。如,搭載了五塊屏幕和語音手勢融合交互技術的理想L9、提供雙大屏幕的小鵬G9等。
與它們相比,華為的鴻蒙智能座艙有何不同?
“在智能終端上,我們的OTA是非常領先的,但在車這個領域,我們的實踐不是特別多,“季神洲直言,”不過,華為的軟件工程能力,長期在智能座艙上的積累,讓我們在智能座艙上OTA的升級方面處于行業領先。”
在他看來,華為號稱“世界第一”的自信來自于其軟件工程能力以及1+8+N的多端協同,可在智能座艙上實現流暢、智慧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