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二維碼的升維:中國式創新 vs.日本式創新
時間: 2022-10-21 16:54:54 點擊數:661 字體:

“你掃我”還是“我掃你”的二維碼,發明于日本工廠,卻在中國普及。

從“日本式創新”與“中國式創新”的對比,我們能收獲良多啟發。

來自日本車間的二維碼

二維碼,也稱QR碼,來源于Quick Response(快速反應)的縮寫,讀取比其他編碼速度快10倍以上。因為“二維”的屬性,比傳統的條形碼(Bar Code)能存更多的信息,也能表示更多的數據類型,而且容錯能力,最高損壞30%還能識別,還可以進行漢字處理。

在二維碼作為“掃一掃”加好友、作為支付手段進入我們生活之前,早在1994年就被一位日本工程師,原昌宏發明出來了。

當時,原昌宏和他所在的日本電裝申請了專利,但為了二維碼能在工業領域更快普及應用,他們決定完全開放專利。

為什么二維碼誕生在日本?開放專利有何意義?

我們可以說,二維碼是日本“精益生產”的創造性產物,具有“升維”的意義。

那么二維碼是如何發明的?

“精益生產”的升維產物

戰后日本工業的急速發展,一方面來自美國的幫助,成為面對中俄陣營的軍事橋頭堡,也包括跟著美國全方位援助歐洲的重建,大大拉動了日本的制造能力;

另一方面,就是日本企業摸索出了“精益生產”的模式。這讓日本制造在德國、美國之后,在不少領域都彎道超車,比如日本汽車在性價等等很多方面,趕超歐美老牌車企。

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是一種新的生產模式和生產哲學。最初發源于豐田,所以也被稱為“豐田主義”。

日本豐田汽車團隊在拜訪了福特流水線之后,立足于“更加精致的流水線生產系統”,最大化降低沒有意義的浪費(日語:Muda)。在流水線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每一個工人的智慧,再一次提高了生產效率。

如何發揮工人的智慧?將生產過程的主導權“還給”工人。舉個例子,豐田汽車流水線設有“安東繩”,任何一名員工只要發現異常,就可以拉動繩索,整條產線停止生產,防止次品流入下一道工序。拉動安東繩,讓工人擁有自主的責任和權利,也將對生產的掌控權重新還給工人,而不是讓人淪為流水線上可被替代的螺絲釘。

“二維碼之父” 原昌宏所在的公司,是日本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車零部件公司日本電裝的子公司,正是豐田配套汽車零部件的生產廠家。

工廠為了管理生產流程,給每個零部件都進行編碼,在生產線上掃描識別每一個零部件。但是,高精度的汽車零配件需要匹配很多信息,比如原料來源、產地等等,而傳統的條形碼信息容量非常有限,只能存儲20個字符。如何在零件標簽上存儲更多的產品信息,成了日本電裝的一道難題。

原昌宏帶領團隊承接下這個難題,進行了兩年的研究,終于將標簽上的“一維碼”升級成“二維碼”。

二維碼在日本也逐漸在工業推廣,進入商品、食品管理。比如,在日本吃和牛,比較好的餐館的牛肉,都可以掃二維碼看產地來源。

二維碼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升維”。最多能容納4200個字符,而這4200個字符的排列組合是2的942次方,或者是3.7乘以10的283次方,也就是1后面283個0。

這是什么概念?整個宇宙的原子數總量是10的82次方,也就是1的后面帶82個0。這樣一個33×33毫米的二維碼,可以讓宇宙的每一個原子都擁有不一樣的編碼,還有巨量的余量。或許是真正意義上能實現“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所以回到二維碼的發明之初,為什么原昌宏和日本電裝放棄專利、將其開放,是因為二維碼本身包含的可能性是超越個體的想象力,可能是無限的。商業化用專利收取費用,就有可能限制其應用。

只有更多人用,才有價值。精益生產發揮每個員工的智慧,創造了“升維”的發明;而鏈接最為廣大的應用場景,才能讓這個發明的創造具有無限可能。

反商業的“日本式創新”

當我們去探討,為什么精益生產誕生在日本,很多媒體或評論會停留在一些刻板印象:日本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小國,所以要精益生產、減少浪費,但這種說法完全沒有看到“日本式創新”的精髓:

讓工作回歸人,讓人掌控工作,而不是工作奴役人,那么,人的智慧就能讓日復一日的工作熠熠生輝。

這是日本所謂“工匠精神”的本質。創造是人的天性,生產本身就具有創造性,即便是在社會化大分工之后的生產線上。關鍵在于,你能不能看見人的存在,人的智慧。

其實中國非常寶貴的哲學,就是看見人,追求“仁”。但是在商業浪潮瘋狂襲來,裹挾所有人的過程中,奮斗、逐利、成功、改變命運讓很多人忘卻了為什么要出發。究其根本,就是要改變沒有尊嚴、沒有自由的生存和工作環境。

所以,我們反觀,日本的“經營四圣”,這里用了一個非常中國的詞,“圣人”,就是因為他們在哲學層面,繼承了中國傳統的“仁”。同時,在西方商業的基礎上,對于企業存在的目的,實現了一次“逆反”。

西方傳統經濟學,包括大部分人的思維都會認為,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客戶。但是京瓷的創始人道盛和夫卻認為:

“企業存在的首要目的是要保障員工及其家庭的幸福。”

豐田生產方式的創始人大野耐一也曾寫道:

“沒有人喜歡自己只是螺絲釘,工作一成不變,只是聽命行事,不知道為何而忙,豐田做的事很簡單,就是真正給員工思考的空間,引導出他們的智慧。員工奉獻寶貴的時間給公司,如果不妥善運用他們的智慧,才是浪費。”

把社會責任放在商業目標的前面。在這個層面上,可能會讓人聯想到國企。而稻盛和夫、豐田用他們的商業實踐證明了,這種方式可以實現盈利,可以活十年、數十年,甚至成為一個巨頭企業、基業長青、不斷傳承。

要實現這個愿景,需要全方位的經營理念。比如意識形態層面,“利他”的文化普及到整個企業,甚至整個社區。有“硅島”之稱的日本九州島,存在大量這樣“低調”的企業,在半導體材料領域深深扎根。

又比如公司制度層面,無論前、中、后臺,都按照年限領工資,年景好多就分一點,經濟不景氣也不裁人,年景差就勒緊褲腰帶,大家同舟共濟(這在稻盛和夫的書中,有系統化的關于如何渡過蕭條時期的企業措施)。很多人詬病日本終身雇傭制度會扼殺創新,但可能不同的產業模式,需要不同的人才制度。

為什么從一個小小的二維碼要去講日本在工商業文明當中所形成的“經營理念”?因為這種范式在西方商學院的案例當中是極少出現的,卻是東方文化中孕育而生的。

這對于下一個階段的中國企業發展,對于管理、工業創新的理解,也會有所拓展。上一個階段的中國可以依靠相對低價的勞動力,但下一個階段,要在高端制造、在自動化生產上更進一步,就需要釋放一線工人和工程師的智慧。但無論是前些年的血汗工廠,或是近年經常出現在頭條的猝死新聞,都不是良性發展的。

其實,日本跟中國非常像,都是東亞國家的人口密度,很容易陷入內卷:卷勤奮程度、卷工作時長……但日本產業界跑出了閉環的模式:不一定要卷,也能讓員工好好工作生活;企業不一定要以牟利為目的,大家一直把生意做下去,可持續就是成功。

從這個角度,日本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學習的。

如果放在當下,我們很多人眼里,發明二維碼的日本工程師原昌宏是挺冤大頭的。一輩子在電裝當工程師,辛辛苦苦耗費兩年才有了發明,卻直接開放專利。如果保留專利,每筆交易都可以收費,將是巨大的財富。

但他本人卻樂呵呵的談論二維碼在中國的發展,有作為工程師的自豪,并沒有什么遺憾。

“中國式創新”:技術普惠

回到中國,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二維碼借助社交和支付平臺,實現了一次“突變”創新。

中國廣袤市場、巨量需求撬動科技,廣泛的應用能分攤巨額的成本,最邊遠的地區也能用上智能機、支付碼,最普通的人也能開直播、看直播,享受最便捷的服務和文化娛樂。

這是“中國式創新”的內核:科技應用創造性地與最廣大的人群結合。

再把時間維度拉長一點,中國的發展模式其實一直如此,尤其是在普惠大眾的基建上。建國后,中國建成了世界最高的橋,海拔最高的公路,穿越地形最復雜的高鐵,速度最快的高鐵。

這些基礎建設的背后,不僅是巨額成本,還有復雜條件下的技術攻堅,還有無數默默無聞的工人、工程師、技術人員。

我們往往只關注世界最高的高樓,但其實中國的云南貴州湖北,承包了世界最高的六座大橋。中國橋梁在世界前100最高大橋中占據80%。國外有個收集全世界橋梁成就的網站,直接變成了“中國橋梁大全”。每一座橋都看得人心驚膽戰,都成為了奇觀。

世界從來不是平的,所以我們遇山開路,遇水架橋。


高速公路之后,就是信息高速公路。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新基建”,這是彎道超車的新機遇。

這個時代的“大橋”就是移動互聯網,為更大范圍的人群帶來了信息平權、科技平權。超過15億人口每天使用同一種語言和文字,這些最前沿的應用場景,就與每個人、每天的行為息息相關。也就是說,我們每個普通人都在參與這一波的技術創新。

站在這個角度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當騰訊、阿里這樣的平臺型公司,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基礎設施”之后,就需要用非商業手段讓他們降利潤、開放互通,而不是各自圈地、圈流量變現。

道路鋪好之后,是為了更便利的通行、更多的交通往來,而不是為了收更高的過路費。拿回成本就可以了。

就像原昌宏發明的二維碼,停留在工廠車間,就無法擁有真正的價值。

從日本的創新模式,和中國的創新模式,我們能看到一些非西方模式的案例。雖然對于“自主創新”,還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我們身處這個時代,不僅僅是關于500強、超級平臺的,而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當新一代的研究者不再為了生計發愁,而愿意追逐內心,安于在象牙塔,用純粹理性探索未知世界。我們可以拓寬人類對科學認知的疆界。

當成功不再有范式,不再有標準,有了多種可能性,所有的生意再小、再小眾、再偏遠,都能鏈接到受眾,都能快捷支付,都能收獲用戶。我們可以延伸世界商業的邊界。

當移動互聯網十多億人口全員上線,主播成為新職業,小程序成為新通道,再小的個體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品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走出獨特的創新之路。

沒有人能夠預估科技與每個人鏈接之后所創造的可能性,因為它是時刻動態的、自我演進的。

我們或許可以期待,中國式創新,從來都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a片在线观看视频在线播放,公与媳厨房在线播放,国产农村老熟女国产老熟女,公车全黄h全肉短篇公车之狼视频,麻豆丰满少妇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