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布下的這盤棋局,難道后院現已起火?
克里米亞大橋的一聲巨響,俄烏沖突再次成為了世界輿論焦點。
世界各國危機四伏。世界首腦百態應對。憤怒不已的壽星普京,默默穿起高領毛衣的馬克龍,無奈被動承受一切的默克爾,暗自偷笑地拜登。。。。。。
隨著全球降溫來襲,國際局勢變化,世界各國正在面臨一個信任與背叛,進攻與試探交織的復雜國際關系網絡。歐盟這一舉動說明后院已然起火。
后疫情時代世界各國經濟復蘇,全球各國舉步維艱,對外投資更是謹慎至極。然前八個月,盟對華投資增長123.7% (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根據投資線索可知歐盟在華投資在汽車制造行業中,首發發起的是德國大眾、奔馳和寶馬,法國雪鐵龍,瑞典沃爾沃。如德國博世公司和西門子,法國施耐德在電氣行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瑞典 SKF等說明在機械制造方面已進行了全面投資。歐盟與中國在經貿、投資、產能、人文、安全以及全球治理等多個領域,雙方均有了一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合作意向。
在如此緊張的國際局勢下,歐盟對華投資持續增長說明了什么?歐盟經濟已然復蘇?其中又暗藏著怎樣的玄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熙熙攘攘,利來利往,資本趨利的本性始終未變。讓我們來換個思維來分析歐盟內部投資環境,假設歐盟不進行或減少對華投資,歐盟國家內部環境能否完成歐盟投資增長布局預期呢?通過美、法、德三兄弟內部矛盾激化和內部投資環境剖析歐盟對華投資背后,揭開重重迷霧,助力鞏固站立國際視野制高點。
中美經濟脫鉤加劇背景下,各國媒體峰峰猜測,歐洲對華投資未來發展似乎應該呈現出下降趨勢,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隨著俄烏沖突一聲槍響引起了全球的關注。戰爭蝴蝶效應殃其眾國。能源危機牽動著世界各國的經濟大動脈。本次沖突對于全球氣候和能源轉型方面的合作是一次重大打擊。隨著歐盟與美國的矛盾催化,結果反噬,歐盟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俄烏沖突使原來「脫碳」最為激進的歐盟更是踩了個急剎車,歐盟國家很多煤電廠被迫重啟或者延遲關閉。
眾所周知,歐盟原來主要用來自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現在轉向液化天然氣,這就會把液化天然氣市場的價格進一步抬高。這樣一來,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問題上南北分歧,加大了全球經濟滯脹風險和能源危機爆發。迫使歐盟國家企業不得不從國內投資向國外投資進行轉移。一體化使區域內成員國之間形成新的區位優勢結構,則會產生區域內的投資向國外轉移。歐盟開始眉頭緊鎖,當前歐盟所面臨的局勢已不容其在對外投資擇向出現半點差池,必須要謹小甚微。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目前的國際經濟局勢發展,歐盟顯然已經無法獨自面對了, 美國這個響徹全球的歐盟盟友,是否可以解其燃煤之急呢?大哥美國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第一,美國
美國作為車輪上的國家,能源危機爆發,搶占與維穩能源危機對于拜登來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7月,拜登放下姿態親自到訪沙特,相視一笑泯恩仇,誘勸沙特帶頭增產。這波熱情來得太過于猛烈,怎料沙特居然沒接茬,在最近的歐佩克+會議上,不僅沒增,反而每天大幅減產200萬桶,國際油價應聲上漲。關于油價又跌了幾美分拜登自信宣揚,但現在一切政績付笑談中。沙特將友好合作的目光投向了中國投資貿易市場。中國后疫情時代經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在疫情的催化下中國線上運營網絡體系向世界展示了龐大的中國經濟市場,而它充滿了生命力與活力,吸引著世界投資預的眼球。
朱拜爾在采訪中強調道:“中國是我們最大的貿易伙伴,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他們都是一個巨大的能源市場,是沙特一個巨大的投資來源國,因此盡管美國是我國在安全和政治協調方面以及兩國間的投資、貿易方面的頭號合作伙伴,但我們仍認為應該和每個人接觸,和每個人打交道。”這一舉動用實踐行動向世界介紹了對華投資的必要性與可持續發展化。而美國在國際政壇上的每一個莽撞舉動,都讓其他國家對其投資環境安全與否打上了一個意味生長的問號。
第二,德國
作為俄烏沖突幕后操縱嫌疑的拜登政府惱羞成怒。拜登政府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他的倆大兄弟國:正在飽受電價瘋漲的德國與即將為迎來寒冷冬天法國。
近年來,德國為了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電費穩居高位。在俄烏沖突的加持下,國內外網友紛紛曬出德國瘋漲高價電費賬單。
有網友反映今年德國電費上70%,就我國為例,中國的工業用電電價約為 0.8 元 /度。以生產一頓電解鋁的成本來計算,中國的電力成本為 1.12 萬元,而德國電力將為10.92 萬元。中國的能源供給保障和水電光電等可再生能源的電量逐漸提升。美國的這一操作對于德國更是雪上加霜。就在沙特等國宣布減產的當天,德國副總理哈貝克公再也坐不住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向以“友好”國家,趁著德國天然氣告急以“天價”來暗地壓力追擊。當天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同時兼任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的哈貝克,是這樣說的:“一些國家,甚至是友好國家,有時也會開出‘天價’,這很成問題……”這個友好國家,首屈一指就是美國。德國企業國內投資環境不容樂觀,尤其表現為以下兩點。戰時多紛爭,禍不單行。
其一,9月26日,埋在深海里的“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劇烈爆炸聲,德國政府郁悶至極。能干出這種反人類罪行的必定是恐怖組織,必然是國際紛爭產物。也絕非像對方所提出的如此毫無關系。“北溪一號”結束年度維修,卻發現天然氣供應鏈無法恢復如初。必然德國政府需要撓頭了。
其二,德國跨國企業已決然進行對外投資戰略布局并實施,以大眾集團為例德國企業跨國投資在朔爾茨沒有實力,卻硬是要學拜登的“雙線開戰”政策干預與輿論打壓下,陸續增加或堅持對華投資。其中全球最大化工企業德國巨頭巴斯夫在中國市場力排眾議,最終決定全面推進其位于中國廣東省湛江市的一體化基地項目。到2030年,巴斯夫將投資高達100億歐元建設湛江一體化基地,這是全球化工巨頭在海外市場最大單筆投資。(詳見表格1)
表格數據說明了在它的全球出口中的份額遠低于其全球市場份額。這表明中國的化學工業已經建立了從化學制品生產到最終產品使用的相對完整的化學價值鏈,這與其他(尤其是歐洲)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化學制品出口有所不同。中國在這方面已然達到自給自足。中國化工行業產值占全球36%,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化工生產國和消費國,市場潛力巨大。
打鐵還得自身硬,中國的先天優勢發展條件有哪些?
第一,中國作為一個正在不斷上升中的經濟體,對歐盟投資者會具有較大吸引力。中國較強的區位優勢,對外資有增強的吸引力,從而能夠獲得較多的外資流入,對于處于持續低迷中的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的一大驅動力。
第二,21 世紀城市化進程較快,人力資源密集充沛,使得勞動成本教低,吸引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的增加。
圖表:2019年我國各省市城鎮化率
省份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國家統計局發布《新型城鎮化建設扎實推 進城市發展質量穩步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二》顯示,2020 年,地級以上城市地區生產總值 611713 億元,而 2012 年僅有327382 億元。報告還顯示,十八大以來,GDP 萬億俱樂部不斷擴容,2021年中國萬億 GDP 城市增至 24 個,有 6 個城市 GDP 突破 2 萬億。在制造業領域,跨國公司在對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時,不具有明顯的壟斷優勢, 因此傾向于以并購為主,而在發展中國家則可以通過新建投資的方式,發揮其在生產和營銷方面的壟斷優勢。而在服務業領域,目前世界跨國公司更多的會聚焦在以跨國并購的形式來進行資產重組,迅速占領東道國的市場,確立其競爭地位。因此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層次,歐盟對華投資必然上漲,有利于促進歐盟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與再投資。
第三,我國入世協議和經濟促進合作協議中規定了許多國際投資自由進行的相關條款。將逐步推進商業、外貿、金融、保險、證券、電信、旅游等投資領域的開放。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 GDP 高速增長,與此同時,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的也呈現增長趨勢。此外,中國也帶動了一批新興經濟體的增長。
中國如此優異的自身條件,德國企業還能無視應對?
據巴斯夫集團估計,到2030年基地建成時,全球的化學品增量甚至有三分之二來自中國。我堅信中國化工行業產值占比必將達到全球50%。如何在技術創新層面逐步呈現環保和CO2減排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研究發展,打造自己的可再生能源等。我堅定的認為未來發展德國會有更多的企業將資本投資戰略向中國轉移。
第三,法國
德國有意見,法國更是有苦難言。交心不交面,從此重相憶。
馬克龍日前就說:“本著偉大友誼的精神,我們將對我們的美國和挪威朋友說:‘你們太棒了,你們為我們提供能源和天然氣。但讓我們支付4倍價格這個事不能再繼續下去了。’(你們這么做),可不是友誼的真諦。”
曾經的法國也許相信并執著地認為: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作為朋友本應出手相救,兩肋插刀。我們還接受了烏克蘭的眾多難民,損失慘重,獨自承受。雖日常矛盾不斷,美國撬單法國潛艇,既往不咎。本次卻袖手旁觀不說,還一再提高四倍“天價”嘲諷著這搖搖欲墜的兄弟情誼。然這次美國及一眾的操作無疑是徹底地激怒了德法倆國,涼了歐洲的心。國際經濟投資與發展關乎著國家發展的命脈,國際關系暗潮涌勇,國際局勢變幻萬千。但只要能夠公開表達不滿情緒的基本也都是到了一種無法調和的境地。這一次法德聯合公開抱怨美國,大西洋兩岸的裂痕,正在加深。
俄烏沖突后的種種事件也讓歐盟國家更加清楚,美國信譽形象崩塌,德法所遭遇的這一切何嘗不是歐盟國家的鏡鑒!歐盟國家也必將尋求最為安全的國家進行轉移投資。
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加劇,離間中歐關系,推動中歐經濟脫鉤。歐盟內部投資環境復雜,充滿了不確定性。資本對外投資無疑是歐盟在后疫情時代下首要之選,
明知之舉。美、日、韓等國作為歐盟的主要貿易伙伴,也通過“供給沖擊”和“需求沖擊”二個方面影響著歐盟經濟發展步伐。國際投資市場風險重重。反觀中國后疫情時代,疫情得到優先有效控制。中國經濟陸續復蘇,從英國倫敦或者加拿大到中國的機票已經漲了 5 倍以上這個動態。歐盟國家內部投資環境已然不能作為資本最佳投資。
中國單一市場的建立使歐盟境內的跨國公司得到諸多好處,使其在歐盟區域內部市場的運作減少很大交易成本,從而產生投資創造與投資轉移,從而也會相應地影響到對中國的投資。歐盟對華投資也是歐洲資本的自主性
和市場化選擇的必然結果。
同時,俄烏沖突造成的能源危機進一步促進了歐盟的投資創造效應與投資轉移效應。歐洲各國政府財政支出激增,失控的能源成本仍在推高通脹,令歐洲經濟前景蒙上陰霾。歐盟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 8 月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 9.1%,遠超歐洲央行 2%的中期通脹目標。(圖 1-3)但是對于中國或許是一次機會。
無論是經濟區域層面或者企業層面,歐盟要在世界經濟中與美國和日本抗衡,都不可能忽視中國,對中國戰略的轉變在過去促進了在將來也仍會繼續促進歐盟對中國的直接投資。
綜上所述,盡管歐盟企業對華投資意向會受到我國疫情防控影響,中國和歐盟外交相互實施制裁,歐盟對華投資會增長暫時性放慢腳步,但從目前歐盟國際投資環境與中國自生的成長來看,歐洲對華投資未來發展將呈現上升趨勢。并不會影響其對華投資規模。無疑增加對華投資是為歐盟撲滅后院火勢的有效之舉之一。而中國面對其他國家的對話投資增長,長期發展來看,中國企業需要不斷提高自己在全球經濟領域的話語權,不斷內秀完善。國際局勢瞬息萬變,中國必須在大量外資涌入的同時保持清醒的頭腦。
接下來留給全球企業發展的幾點思考是:未來國際局勢發展歐盟內部是否能夠冰釋前嫌,對華投資是否會減少?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資本又將如何進行戰略布局?未來全球國際貿易金融市場又該如何發展?新的世界格局又將如何呈現?自己在世界政治、文化、經濟發展中如何緊隨并前瞻時代發展擁抱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