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網今天報道,西南地區首座地下儲氣庫——重慶相國寺儲氣庫已完成第十注氣期共計注氣21.5億立方米,庫存量達到44.06億立方米,再創注氣新高,成為建庫以來注氣最多的一個周期。相國寺儲氣庫是保障川渝地區和京津冀地區冬季天然氣供應的重要氣源,為今冬明春天然氣保供夯實了堅實基礎。
相國寺儲氣庫隸屬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位于重慶市北碚區和渝北區交界處,2011年開工建設,2013年建成投運,2021年完成擴容達產。該庫采用最常見的枯竭油氣藏技術,即將天然氣儲存在已經枯竭的油氣層內。相國寺儲氣庫的前身是相國寺氣田,從60年代至2010年底累計采氣40.24億方,因其蓋層和斷層封閉性好,儲層分布穩定、滲透性好,儲氣空間大、水體封閉、距離目標市場近等優勢而改用作儲氣。
伴隨著近年我國煤改氣等工程的推進,中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量不斷攀升,2021年消費量達3690億立方米。尤其是跟國外相比,我國天然氣消費結構中工業、發電、交通比重偏低,民用取暖用氣消費比重大,且可中斷用戶較少,導致供暖季天然氣調峰保供壓力極大。
鑒于此,隨著國內骨干管網的建成投產,中國政府近十幾年大力積極推進地下儲氣庫建設,以起到類似于汛期防洪旱期供水的水庫的作用。目前,我國有400億立方米地下儲氣能力,儲氣庫工作氣量170億立方米,約為消費量的5%,較2018年提高了一個百分點,相當于18天的消費量,但仍然低于歐美國家15%~20%的水平。
隨著國家和全世界的能源綠色轉型,天然氣作為碳排放相對較低的“壓倉”能源作用將愈發凸顯。在2018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儲氣設施建設和完善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的意見》,要求供氣企業有不低于合同年銷售量10%的儲氣能力。國務院計劃形成環渤海、東北、長三角、西南、中部和中南六大區域的儲氣庫群。
相國寺儲氣庫所處的四川頁巖油氣儲備豐富。截至2021年底,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約13.2萬億立方米,位居全球第六,而四川盆地就占6.2萬億立方米,而總資源量達66萬億立方米,目前探明率僅9.3%。由于頁巖油氣開采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四川盆地僅占全國天然氣開采量的25%。隨著中國攻克頁巖油氣開采的技術難關,相國寺儲氣庫或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此時正值全球范圍天然氣價格持續處于高位。受俄烏沖突的持續影響,截至北京時間9日,歐洲天然氣價格仍超每兆瓦時150美元的高位,遠超往年每兆瓦時10到30美元的水平。據國家統計局9日公布的數據,國內9月下旬液化天然氣價格漲至每噸7271元,較9月中旬上漲了6.1%。這凸顯了天然氣戰略儲備的重要性。
據相國寺儲氣庫公司集注站采氣工程師胡濱濤介紹,目前,相國寺儲氣庫正式進入為期10—15天的注采轉換期,按照檢維修工作計劃,相國寺儲氣庫公司已經提前做好了各項工作方案和具體措施,為11月初開啟第九周期天然氣調峰采氣做好準備。
該庫去年于11月11日啟動了調峰保供工作。當時,相國寺儲氣庫的22口井將參與采氣,日采氣量最大可達2855萬立方米,按照冬季每個三口之家每天用氣1.5立方米計算,每天可供1900萬戶家庭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