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生活必需品特別是食品,是7月份物價上漲的主力軍
2、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受成本推動繼續上漲
3、下個月中國通脹大概率將突破3%的警戒線
4、中國的CPI漲幅超過3%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不亞于美國的CPI上漲8.5%
7月10日,我在《6月消費物價上漲2.5%,怎么跟我預測的不差分毫?》一文中跟大家介紹過我的判斷:雖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開始回落,但新一輪豬肉上漲周期開啟,疊加消費品成本推動價格上行,從8月份開始,我國通脹大概率將突破3%,年內通脹超過4%的概率已超過60%。
一個月后的8月10日,國家統計局7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已經公布了,如我所料,物價繼續小步上漲。CPI同比漲幅從6月份的2.5%擴大到2.7%,環比上漲0.5%。
一、基本生活必需品特別是食品,是7月份物價上漲的主力軍
雖然我們沒有出現美國那樣的高度通脹,但CPI同比漲幅,從1月份的0.9%開始,漲幅逐月擴大,4月份開始超過2%,6月份開始超過2.5%,7月份上漲2.7%。從趨勢看,我們的通脹具有后發特點,短期內超過3%的溫和通脹線,概率非常之大。
站在供求關系的角度,疫情以來,我們的消費一直比較低迷,總體上看,呈現比較嚴重的供過于求、依靠出口消化產能的比較被動的經濟局面。
但我們也應注意到,我們一直在超前投資而擴大的產能,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與服務業的產能供給上,在食品、特別是農產品的產能投資上,其實并不多。
而食品這一塊又屬于消費彈性非常低的消費必需品,加之長期以來消費受到投資的抑制,衡量我們消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食品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這幾年又有所反彈,2021年接近30%,導致食品價格在CPI中的權重比較大,所以食品價格的風吹草動,對CPI都會有較大的影響。
7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4.7%,直接推動高CPI上漲1.27個百分點。其中:鮮果價格上漲16.9%,鮮菜價格上漲12.9%,豬肉價格上漲20.2%,分別影響CPI上漲約0.30、0.24和0.27個百分點。
前一段時間大家熱炒的俄烏戰爭推高國際糧食價格,其實沒那么夸張。國際糧食價格已經回落到戰前水平。國內糧食價格漲幅也比較溫和。7月份糧食價格同比上漲3.4%,僅影響CPI上漲約0.06個百分點。
環比6月份,食品價格也是CPI上漲的主要力量。7月份環比6月份,食品煙酒類價格環比上漲1.9%,影響CPI上漲約0.52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上漲25.6%,鮮菜價格上漲10.3%,分別影響CPI上漲約0.32、0.19個百分點。
二、生產資料出廠價格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但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受成本推動繼續上漲
受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回落的影響,7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4.2%,漲幅比上個月回落1.9個百分點,環比下降1.3%;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6.5%,環比下降0.9%。
但PPI中的生產資料價格與生活資料價格有不同的變化方向。
因為在去年下半年開始的上游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漲價周期中,工業中的生產資料價格,比較容易通過上調出廠價格的方式轉移增加的采購成本。
但生活資料即消費品這一塊,受制于零售市場居民購買力疲軟,工廠很難通過上漲出廠價格的方式轉移增加的采購成本,所以一年來生活資料出廠價格都是利用極為溫和的每月上漲0.1-0.3%的方式來向終端市場轉移成本壓力。
因此在上面這張“2019-2022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曲線圖”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曲線陡峭,但漲幅回落也快;生活資料出廠價格漲幅很小,幾乎是一條直線,在這一年的進價成本釋放完之前,生活資料出廠價格還會繼續以這種溫和的方式上漲。
從工業生產者的購進價格指數看,始于去年的企業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周期已經基本結束了。7月份工業生產者購進指數同比雖然上漲了6.5%,但這主要屬于翹尾巴因素的影響,因為7月份環比購進價格下降了0.9%。這對于工業企業而言,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生產利潤。
但農產品的購進價格環比上漲了2%,這將會推高零售市場的食品價格上漲。
三、下個月中國通脹大概率將突破3%的警戒線
依據CPI漲幅的高低,經濟學一般是這樣定義通貨膨脹的程度:將3%以下的通脹,歸類為溫和的通脹;將3-5%的通脹,劃為中度通脹;將5-10%的通脹,視作高度通脹;將10%以上的通脹,稱之為惡性通脹。
各國貨幣管理當局(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一般會將2%或者3%以下的通脹,視作有利于經濟發展的良性通脹。2-3%,一般是各國央行貨幣政策松與緊的警戒線。
超過這個警戒線,一般就會停止寬松的貨幣政策。超過5%,一般就會開始考慮采取加息的貨幣收縮政策。
而我們的通貨膨脹,7月份已經達到2.7%,8月份大概率將突破3%的貨幣政策警戒線。比如,我國的貨幣政策CPI預警線一直都是3%,如果不信,大家看看每年年初政府公布的當年CPI控制目標,都是不超過3%。
根據目前的商品和服務價格變化趨勢,至少有兩個因素將推動我們的CPI在8月份突破3%,年內向4%沖刺。
一是以豬肉為首的農產品價格進入漲價周期,將剛性推動CPI價格上漲。
農產品是生活必需品,消費需求彈性較低。因此,盡管目前我們的居民消費總體上看比較疲軟,但消費的旺盛或疲軟,一般無法改變對農產品的需求與價格。
去年以來直到今年上半年,我們處于農產品的供過于求的價格下行周期,6月份開始,這個周期已經轉換為供應緊張的漲價周期,這一周期至少會延續半年以上、一年左右。
大家從上面這張“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價格“曲線圖可以看到,這一輪豬肉漲價周期從5月份開始啟動,7月份進入快速上漲階段。豬肉價格從6月份的同比下降6%,到7月份同比上漲20.2%。
8月上旬,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價格已經比7月下旬上漲了四分之一,比去年同期上漲了三分之一。8月份豬肉價格的同比漲幅將從7月份的20%左右擴大到30%以上。僅豬肉將推動CPI上漲0.5%左右。
蔬菜與水果等農產品也進入了漲價周期。根據農業部8月份第一周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價格行情,列入統計的20個蔬菜水果品種中,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的超過16種,漲幅超過10%的有13種,其中超過30%的有6種。平均漲幅為15.76%,已經超過了7月份蔬菜水果平均14.6%的漲幅。
蔬菜水果16%左右的漲幅,將影響CPI上漲0.6個百分點。豬肉和蔬菜水果價格漲幅擴大,將在7月份的基礎上,多影響CPI上漲0.3-0.4個百分點。
二是消費品制造業將持續通過溫和漲價對零售市場釋放成本壓力。
大家要注意的是,雖然受國際上游商品價格回落的影響,PPI同比漲幅這幾個月在明顯收窄,但其中的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同比與環比漲幅都在悄悄地放大。
原因是之前消費品制造業在購入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無法將增加的成本通過同步漲價的方式,及時傳導給消費品市場。只能采取溫和的調價方式,慢慢地向零售市場轉移增加的成本。
所以,當生產資料出廠價格漲幅開始回落后,生活資料出廠價格還在持續上漲。
7月份,生活資料出廠價同比上漲1.7%,雖然與上月持平,但環比上漲了0.2%。預估8-12月份,生活資料出廠價大概率還會繼續這樣的走勢。但同比漲幅將繼續擴大,年底大概率將從7月份的1.7%擴大到3%以上。影響CPI多上漲0.5個百分點左右。
四、中國的CPI漲幅超過3%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不亞于美國的CPI上漲8.5%
8月10日晚上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公布了美國7月份的CPI,同比上漲8.5%,較上月的9.1%回落了0.6個百分點,環比持平。
也許會有不少人覺得,沒事啊,我們的物價就是漲到3%有什么嘛,你看美國都漲到8.5%了,我們比他們低多了。
話可不能這么說,畢竟中美兩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結構差別很大,兩國CPI價格上漲的結構也完全不同。
從CPI中的食品價格漲幅來看,從兩國消費者比較懸殊的食品消費支出占比來看,從兩國居民收入增長快慢來看,我們目前3%的通脹,對居民的生活影響和收入壓力,并不亞于美國居民面對8-9%的通脹壓力。
第一、中國CPI漲幅雖然只有美國的32%,但其中食品價格的漲幅正在接近美國。
7月份美國CPI同比上漲了8.5%,但大家仔細分析他的漲價商品構成就會發現,其能源價格上漲了32.9%,而與居民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日常服務和醫療價格,同比漲幅分別為10.9%、5.5%和4.8%。
我們的7月的CPI雖然只上漲了2.7%,但食品(不含煙酒)價格上漲了6.3%,日常服務和醫療價格分別上漲了2.7%和0.8%。
由此看,我們基本生活服務的價格漲幅,與美國的差距其實比較小。到8月份CPI突破3%以后,我們的CPI漲幅估計只有美國的35%左右,但我們的食品(不含煙酒)價格漲幅將超過9%,與美國的食品價格漲幅基本接近了。
第二、我們的食品支出比例是美國的2倍,食品價格上漲對我們的影響更大。
2021年,我們的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在消費支出中的占比)為29.8%,但美國的恩格爾系數只有14.6%,不到我們的一半。
食品價格同樣上漲10%,影響我們的消費總支出增加2.98%,但只影響美國人消費支出增加1.46%。這就意味著,我們的食品價格漲幅只有美國一半的時候,漲價對我們消費者的影響,從支出比例上看,就已經跟美國人一樣了!
至關重要的是,食品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消費彈性非常小,是消費支出中的無法漲價就節省的剛性支出。衣服漲價了你可以少買甚至不買,汽油漲價了你可以不買車,或者不開車坐公交。但食品漲價了,你不能不吃飯,不買菜!
第三、美國消費者處于收入增長周期,對通貨膨脹的消化能力比我們強很多。
中美兩國國情不同,收入分配制度差異較大。國際上,勞動者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一般能夠達到60%以上,發達國家一般在70%左右,美國達到了75%左右,但我們才達到45%左右。
不同的分配制度導致了美國的經濟主要依靠內需拉動,我們的經濟主要靠投資基建與出口拉動。體現在內需上,我們因為收入增長慢于GDP的增長,消費就一直滯后于投資與供給。
這樣的結果就是,美國居民上半年可支配收入增長了10.2%,扣除價格因素增長了3.9%。與大流行前的2019年對比,2022年上半年美國的居民收入現價增長了23.1%。
收入強勁增長,這意味著美國人的承受通貨膨脹的能力比較強。
我們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半年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增長3%。與2019年對比,現價居民收入增長20.2%。均落后于美國,這導致我們的居民承受通脹的能力比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