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療“輸血”,字節也難“跳動”
時間: 2022-08-10 14:44:45 點擊數:333 字體:

醫療健康業釋放出的增長潛力,正在吸引互聯網巨頭加緊布局。

近日,北京美中宜和醫療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美中宜和”)發生工商變更,小荷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簡稱“小荷健康”)完成對前者的股權增持。

此次變動后,小荷健康對美中宜和的持股將從2021年9月的17.57%增至30.47%,而小荷香港則對美中宜和持股達到69.53%。換言之,小荷公司通過兩個主體實現了對美中宜和的全資控股。


大部分人或許比較少聽說美中宜和,但在婦嬰領域,這家企業卻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

成立于2006年的美中宜和,定位國際高端私立婦兒醫院,能提供產科、婦科、兒科、輔助生殖、產后康復、產后休養等服務。特別是在2020年,美中宜和收購北京寶島婦產醫院后,擁有了極稀有的試管嬰兒業務牌照,在業內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美中宜和旗下擁有7家婦兒醫院、2家綜合門診中心及5家月子中心,覆蓋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大區。據雷鋒網報道,美中宜和占據了京津冀非公立高端醫院至少四成的分娩量。

美中宜和發展歷程

但這次資本動作之所以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并非完全因為美中宜和,更在于其收購方。在小荷健康背后,站著一家耳熟能詳的互聯網巨頭——字節跳動。

深耕即時信息、短視頻直播的字節跳動,在醫療健康行業造出大動靜多少令人意外。

事實上,早在2020年,字節跳動就搭建起了屬于自己的醫療版圖,成為繼阿里、京東、騰訊之后,又一個搶灘醫療賽道的互聯網大廠。

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也曾多次表達了他對生命科學的情有獨鐘。

2018年,在與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的對話中,張一鳴曾透露,在報考大學時自己最初選擇的就是生物專業;2021年卸任CEO時,張一鳴在內部信中談到:“虛擬現實、生命科學、科學計算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現黎明之曙光,需要我們突破業務的慣性去探索。”

有交易方相關人士向媒體透露,此次字節跳動并購美中宜和金額約為100億元。

作為“后起之秀”的字節跳動,為了能夠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向來是不計成本、一路馳騁。但由于醫療健康業的特殊性,其與字節跳動自身“基因”尚未能有很好的融合。

這一次,大力投資又有幾分創造奇跡的可能?

“小荷”浮出水面

2020年11月,原頭條健康更名“小荷醫療”,字節跳動有了自創的獨立醫療健康品牌。

為了在醫藥和健康領域展開工作,字節跳動還在那一年專門成立了負責大健康業務的極光部門,由原百度副總裁吳海峰帶隊,向張一鳴匯報。

值得一提的是,吳海峰自2006年從浙江大學畢業后就加入了百度,一干就是十多年。期間他在NLP和機器學習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負責過百度圖片搜索、大搜素等業務,曾帶領圖片搜索團隊實現了“搜索滿意度十年來首次反超Google”的成績。

但在2019年,吳海峰選擇跳出大廠舒適圈,開啟創業之旅,成立了醫療健康企業——幺零貳四。

技術+醫療的雙重經歷,讓張一鳴看到了吳海峰,并在之后將幺零貳四收入麾下。

要知道百度的收入主要就是廣告,截至2019年四季度,百度廣告收入占總營收比重仍超70%,而醫療又是貢獻其收入最多的行業之一。

對于同樣以廣告收入為主的字節跳動而言,與百度之間不可避免會形成競爭關系。當時,有百度資深人士向騰訊一線透露,百度幾大廣告收入核心——醫療、教育、游戲、金融,除醫療外都已被字節拿下,“醫療是最后的一塊”。

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字節跳動摸著百度過河,引入吳海峰顯然是實現彎道超車、成本最低的一個方式。不僅能吸取百度醫療業務的發展經驗、承接一部分廣告資源,還能有效避開百度醫療趟過的泥潭。

隨著“小荷醫療”的成立,字節跳動還推出了面向患者的服務App“小荷”和面向醫生的App“小荷醫生”,以此宣告正式進入醫療健康行業。

或許是業務版圖尚未建成,字節跳動初期表現得比較有耐心。

根據Apple Store開發者信息,“綠松果App”(“小荷”App前身)自2019年11月7日上線后,定位“醫療搜索+重病社區”,整體用戶增長并不大;但從2020年10月更名后,七麥數據顯示,“小荷”App兩個月Apple Store預估下載量為32782,日均下載量462,整體處于平穩增長狀態,沒有營銷推廣跡象。

除了為“小荷醫療”在今日頭條App開設入口,上線了疾病資料搜索服務“小荷醫典”,對于字節跳動而言,更重要的是將用戶引流到小荷App。在線上問診、疾病自測和疫苗預約外,更復雜的業務都需要用戶上到App內享受。

在這個階段,小荷醫療主要圍繞問診、線下看診預約、患者交流等業務展開,始終停留在線上服務和社區建設上。就連其他互聯網醫療平臺主打的賣藥這項服務,字節跳動也只在小荷App上留有位置,但并沒有展開。

直到2021年9月,小荷醫療才開設了線下診療機構——松果門診,將醫療服務延伸到線下。

本次增持美中宜和,有說法認為,字節跳動是看中了醫療“人才”。美中宜和創始人胡瀾具備醫學博士、MBA學位和投行背景,自2004年回國后就在婦產科領域開拓出了屬于自己的天地,在中高端人群中有較高的認可度,這不僅完善了字節跳動的醫療服務版圖,也豐富了其服務群體。

此外,胡瀾還是北海康城的獨立董事,后者是我國罕見腫瘤特藥的頭部企業。字節跳動通過胡瀾在腫瘤及其它專科醫療行業,有了新的探索機會。

還有說法是,字節跳動想通過美中宜和龐大的線下機構組織,實現對線下醫療板塊的擴容。

畢竟,互聯網醫療一直以來的重要難題就是,停留在線上服務,難以打開線下市場。而醫療并非一個簡單交易買賣的行業,需要依賴深層次的醫療行為,大部分服務都要轉向線下。布局線下診所,是企業發展必經之路。

醫療版圖再延伸

在醫療健康賽道,字節跳動雖然姍姍來遲,卻已經默默拿下不少“城池”。

其在醫療領域的首個動作,可以追溯到2020年中,對百科名醫(后改名“小荷醫典”)的全資收購。按照字節跳動當時的說法,此舉目的主要是為了建設更完整的平臺內容生態。

但如果去翻看當年投資的動作,不難發現,百科名醫是字節跳動2020年上半年出手的13筆投資中金額最高的一個,達到5億元。這樣的投資手筆和魄力,很難讓人不做其他聯想。

沒兩個月,字節跳動就推出了“小荷醫療”,利用“小荷”App和“小荷醫生”App從互聯網醫療和互聯網科普兩個角度切入行業。

整體而言,2020年字節跳動在醫療領域始終保持著低調作風,悄然進行業務布局。

比如,當年底,公司在生物計算里領域發布了招聘需求,但并沒有引發太大關注,之后還悄悄撤下了需求;收購吳海峰的幺零貳四,建成了專門負責大健康業務的極光部門。

但進入2021年,字節跳動就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在醫療健康領域動作頻繁:

一方面,字節跳動通過小荷健康強化品牌形象、完善業務范圍,于1月成立了海南公司,將經營范圍擴展至醫藥零售等領域,4月申請注冊“小荷早篩”商標,6月將C端服務增加至醫美領域,11月成立醫療器械公司,12月設立醫學檢驗公司。

另一方面,字節跳動利用資金優勢,采用投資、并購等方式,與新藥研發平臺水木未來、體外診斷企業上海迪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端婦兒醫院美中宜和、心理健康醫療平臺“好心情”、腫瘤多學科會診平臺愛瑞奇跡、臨床試驗招募平臺厚普醫療等“牽手”,進一步完善了醫療版圖。

在張一鳴的觀念里,拓展業務邊界需要遵循一個原則:盡量不做別人已經做好的事,不能比別人做得更好就不做,除非是業務防御。

很明顯,醫療并不是字節跳動的基本盤,不存在防御一說。

而就其目前的布局看,字節跳動在醫療領域的思路就是:線上進行醫療科普、數字問診、看診預約,線下建設醫療診所,打通線上線下就醫環節,建成醫療生態閉環;從覆蓋范圍看,包括了藥品研發、病理檢測、線下機構等關鍵診療環節。

綜合對比,與其他互聯網醫療平臺“科普+問診+醫藥電商+線下醫院”的發展思路,沒無明顯差異,甚至在醫藥電商部分存在一定弱勢。

字節跳動沒能走出一條新路子,但絲毫沒有“放棄”的跡象。

在張一鳴卸任字節跳動CEO時,他都表示:“公司在社會責任和公益上已經有一些進展,其中教育公益、腦疾病、古籍數字化整理等新項目也持續探索中,我個人也有些投入,我還有更多想法,希望能更深度參與。”

實力錯配野心?

事實上,除了張一鳴,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等互聯網大佬都曾公開肯定過生物醫療行業的重要性,表達過要發展相關業務的意向。

究其原因,還是與互聯網醫療業巨大的潛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艾瑞咨詢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預期408.9億元,同比增長50.5%;到2022年這一規模將突破700億元,2023年逼近900億元。


或許市場規模增速會有放緩,但絕大部分用戶都對目前互聯網醫療產品持正面態度,而幾乎所有用戶都愿意在未來嘗試購買互聯網+醫療產品。

在艾瑞咨詢的互聯網醫療產品滿意度調查之中,大部分用戶都認為互聯網+醫療產品檢測維度多樣(95.2%),結果較為準確(95.3%),其結果可對用戶生活健康甚至醫療起到指導性作用(96.9%),其結果會對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95%),產品性價比較高(95.6%)。


這個近千億的市場中,目前跑出來的只有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等幾家。據財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12個月,阿里健康實現收入205.78億元,同比增長32.6%;2021年京東健康總收入306.8億元,同比增長58.3%。

巨大的蛋糕誘惑和用戶滿意度面前,資本自然不會放過。

根據《2021互聯網醫院行業報告》,從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互聯網醫院領域一級市場共有16起融資并購事件,總融資額達234億元人民幣,約一半的融資處于C輪及之后,其中,發生在2021年的有圓心科技、微醫、叮當快藥、康愛多、好心情的多項融資并購。

2021年互聯網醫療行業迎來了一波上市潮,微醫、叮當快藥、智云健康、圓心科技等企業先后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醫脈通則成功上市香港聯交所。

處在行業前沿的字節跳動等巨頭,顯然能第一波感受到風向變動,不會任憑機會從自己眼皮子底下溜過而無動于衷。尤其是在全平臺流量紅利見頂的當下,一個新的增量市場就是強有力的“輸血”池。

但互聯網醫療有太多難題需要攻克,實際操作中,數據、醫療結構性匱乏、資源不平衡、醫患不信任、行業協作等難題比比皆是,并非一朝一夕能解決。這就意味著,企業前期需要大量資金、技術和人力投入。

毫無限制的投入,最終能換來多少回報?

從產業鏈分析,目前互聯網醫療鏈條主要包含五個環節:互聯網+醫院;醫療信息化;醫藥電商;醫療健康險;醫療智能硬件。

轉換到商業模式上,也就是向醫院提供信息化服務、數字醫療技術收入,醫藥電商銷售服務,醫療保險服務和醫療器械銷售等。

從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收入結構也能看到,醫藥電商是目前兩家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財報顯示,2021財年阿里健康首次實現年度全面盈利,年利潤為3.43億元,經調整后凈利潤達6.31億元。但到了2022年,阿里健康由盈轉虧,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12個月,實現收入205.78億元,同比增長32.6%;年度虧損為2.66億元,經調整后凈虧損額達3.94億元。

阿里健康的業績驅動源于醫藥電商業務,主要涵蓋醫藥自營業務、天貓醫藥平臺和新零售業務;其中支柱就是醫藥自營業務,簡言之就是售藥:2022財年醫藥自營業務實現收入179.11億元,同比增長35.5%,占總營收比例達87%。

與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不同的是,字節跳動優勢在于算法,其過往業務也多圍繞資訊娛樂、直播短視頻而生,缺乏電商基因。這就決定了,目前互聯網醫療被驗證的盈利路徑,很難在字節跳動得到復制。

或許有人認為其所覆蓋的腫瘤領域具有一定門檻,未來能給公司帶來不菲收入。但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在2016年進行的調研顯示,只有28%的用戶愿意為慢病管理付費,且67%的用戶的付費意愿低于500元一年。

互聯網醫療作為醫療系統的補充,在資源聚集、分配和協同上,毫無疑問有著天然優勢,不僅能夠解決醫藥緊缺等非常情況下的醫療難題,還能為用戶提供更優化的診療方案,從根本上來說是實體醫療機構重要助力。

但不得不承認,行業目前仍然缺少能持續跑通的盈利模式。即便擁有技術、資金和貨品組織能力的阿里、京東,想要盈利都不容易,字節跳動要想實現超越,難度可想而知。

aa片在线观看视频在线播放,公与媳厨房在线播放,国产农村老熟女国产老熟女,公车全黄h全肉短篇公车之狼视频,麻豆丰满少妇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