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于診療服務市場來說是一次全方位的挑戰。經營壓力幾乎懸在每家民營醫療機構的頭頂,尤其是前端的體檢行業。直接與企業端和消費者端接觸的體檢行業對市場環境的變化無疑深有感知。
本期《未來健康》聚焦民營醫療領域,邀請到瑞慈醫療集團董事長方宜新,探討在后疫情時代下,民營醫療市場的新增量在哪里?
瑞慈醫療除了傳統的體檢業務之外,還有醫院業務。方宜新最直觀的感受是經過疫情,民眾對健康的概念更深了,尤其是他們所瞄準的相對高凈值的客戶。南通醫院在上半年的業務量相當于去年同期的90%,上海的婦兒醫院更是去年同期的兩倍。“這是剛性需求,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在提升,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醫療消費上的增加。”他說。
在他看來,民營醫療機構剛剛從“大地震”里緩過來。從20年前的“坑蒙拐騙”現象頻繁,到現在出現了一些明星公司。尤其是在一些專科上,國內最好的服務實際上已經是民營醫療機構在提供,比如眼科、齒科、體檢、影像等。整體上,隨著整個大健康產業的規模在變大,民營醫療機構的機會也在變大。
以體檢為例,現在國內的消費人群比例還不高,大概在30%左右。而且消費客單價還比較低,瑞慈醫療以高端產品為主,也就做到700元左右,大部分都還在300元左右。如果能做到全覆蓋,人均消費從300元做到5000元,市場規模還能增長30倍。
這都需要時間。比如在檢測設備上,日本的體檢機構在10年前就開始用高端的影像檢測設備,能極大地提高體檢的精準度。在國內常規的體檢機構,正常用超聲做乳腺檢查,準確率只有90%。但如果換成核磁共振,準確率就有可能超過98%了。也是因為民營體檢行業在近幾年的發展,設備越來越先進,服務的體驗和類型也越來越多。
不過,方宜新說醫療服務還是有其特殊性,前期的投資大,回報周期也相對長。且跟一般產業不同,不是標準化產品,每個人都是非標準化的。這也使得每個企業的管理者都要足夠堅持,只能高質量地發展。“把服務、價格、質量三位一體地考慮好。”方宜新說:“根據過往行業的發展歷程來看,民營醫療機構想要體現出自己的競爭力,沒個20年完全不可能。”
所以,疫情期間,瑞慈醫療管理團隊用了兩個月時間,做了2030年到2035年的戰略規劃,也就是現在得規劃十年之后的事情。
據方宜新透露,之后瑞慈醫療還是以體檢為核心業務推進各地的布局。醫院業務跟體檢業務要產生協同性,為體檢業務源源不斷地提供人才和服務。且體檢業務至少在2030年前,都不做并購,只做自營,以更好地去搭建公司的能力模塊。
“美國社會在大健康上的消費相當于GDP總量的17%到18%,同樣的指標,國內可能就5%左右。這是個乘數效用,我們的GDP在漲,比例也在漲。在大健康行業,‘蛋糕’一定會越來越大。”方宜新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