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保障國家安全,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6月30日消息,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的舉措,擴大有效投資、促進就業和消費。
籌資3000億元為項目資本金搭橋
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多重要?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2%,特別是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持續推進“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6.7%,增速比前4個月提高0.2個百分點,比全部投資增速高0.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加快,發展韌性十足。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2022年一季度以來,疫情反復、俄烏沖突、全球通脹和美聯儲加息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了經濟下行壓力。在消費遭受疫情反復沖擊和出口邊際放緩之下,投資將發揮穩增長的關鍵作用。
連平表示,基建投資主要由各級政府主導、財政支持,具有很強的宏觀調控效應,相較于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更能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時發揮穩定增長的“壓艙石”作用。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運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為穩住經濟大盤、穩就業保民生有效助力。通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項目融資支持,有利于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條件下發揮引導作用,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實現擴投資、帶就業、促消費綜合效應。
會議決定,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3000億元,用于補充重大項目資本金或為專項債項目資本金搭橋。中央財政予以適當貼息。
促銀行支持重大項目建設
重大項目落地離不開金融支持。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對金融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要調增政策性銀行8000億元信貸額度,并建立重點項目清單對接機制。
官方印發的《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亦強調,加大金融機構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開發性銀行要優化貸款結構,投放更多更長期限貸款;引導商業銀行進一步增加貸款投放、延長貸款期限等。
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哪些重點領域?
中央財經委第十一次會議明確指出,要加強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科技、物流、城市、農業農村、國家安全等基礎設施建設。
“圍繞這些重點領域,我們將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等相關部委,梳理重點項目清單,為金融機構發放中長期貸款提供有效需求。”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近日對記者說。
鄒瀾表示,央行著眼信貸供需兩端,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加強與重點項目對接,推動項目盡快開工、加快建設。
基建投資呼吁社會資本
連平指出,雖然基建投資由政府主導,但來源于政府財政的資金占比僅為兩成,另外八成需要借助城投平臺或者項目公司等機構通過貸款、發債、信托或股權投資等各類社會資本去募集。
“由于多數基建項目具有一定公益性質,投資回報率較低,因此社會資本參與時會要求地方政府承諾回購和給予固定回報率,并存在一定的債務風險。因此地方債務監管收緊減弱了社會資本參與基建投資的動力和積極性。”由此,連平建議,應適度放寬監管力度,出臺相關政策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
鄒瀾也表示,要撬動商業銀行和社會資金加大融資支持。發揮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等自身優勢,通過銀團貸款等方式加大信貸投放。支持金融機構通過購買專項債券、PPP模式等,與地方政府、社會資金協力并進,共同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