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東北春耕秸稈殘留問題待解 工業化利用或為良方
時間: 2022-05-11 10:54:26 點擊數:354 字體:

一年之計在于春。4月底5月初,春耕正在我國的糧食主產區——東北地區陸續展開。春耕當前,可是去年莊稼的秸稈及根茬殘余物還留在地里,影響耕種。為了不誤農時,農民們選擇將秸稈和根茬殘余物露天焚燒。付之一炬看似簡單,但留下的是空氣污染。東北很多市縣政府的主要負責同志因春耕期間燒秸稈引發的環境問題被約談的案例幾乎年年都見諸報端。

“我們也沒辦法,去年秋天下雪早,玉米都被埋雪地里了,雇聯合收割機才收了玉米,玉米秸稈直接粉碎在地里了。春天雪化了,粉碎的玉米秸稈就露出來了,要盡快處理秸稈才能種地,否則就會影響農時,耽誤收成。”黑龍江省某縣種植大戶告訴記者。去年,他家種了300百多畝玉米,趁著沒風或者風小的日子,玉米秸稈都燒了。

這種為了保春耕而焚燒玉米秸稈的做法很普遍。吉林省一位接受采訪的村民告訴記者:“除養殖大戶把玉米秸稈打捆收回來喂牛外,村子里絕大部分玉米秸稈都燒了。”面對這種情況,鄉里的干部也選擇“睜只眼閉只眼”。平時鄉里都在宣傳“禁燒秸稈”,但最后都留幾天“窗口期”給農民集中燒。

除了被焚燒污染空氣、破壞環境外,秸稈還有更好的去處么?其實,秸稈是重要的能源,做好秸稈資源化利用就是“撿回另一半農業”。工業化利用是破解秸稈難題的解題良方。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也是農業秸稈資源大國,每年約有2億噸秸稈被直接焚燒。我國全國年平均可利用秸稈量超過1億噸。工業化利用秸稈可直接貢獻鄉村區域增收,并間接帶動秸稈收儲、運輸、農機制造等協同產業的發展,同時產業發展勞動力需求將大量吸納就業,并帶來顯著經濟效益,在收儲運環節每噸秸稈可增加農民收入200-250元。到2030年,若每年能利用1億噸秸稈,農民可實現增收200-250億元。同時,秸稈工業化項目落地農業地區,能夠拉動區域經濟,擴大當地農業人口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秸稈工業化中,發展纖維素乙醇是最佳方案,不僅有助于鄉村振興,還能增強我國的能源自給能力。原國家車用乙醇汽油推廣工作領導小組特邀顧問喬映賓算過一筆賬:按5噸秸稈生產1噸乙醇計,1億噸秸稈就能生產2000萬噸纖維素乙醇,摻燒到汽油中,能減少近70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每年還可減少1億多噸原油進口。“用好纖維素乙醇,就是把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喬映賓直言。

對二代纖維素燃料乙醇等先進生物液體燃料,國家和地方的政策導向都強調,要加快發展、大力推進、狠抓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國家層面近期出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細化政策中大多囊括了對生物燃料乙醇的支持政策。比如,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強調,要加快發展有規模有效益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等新能源。《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生物質能等,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要求,積極擴大先進生物液體燃料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大力推進先進生物液體燃料替代傳統燃油。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完善油氣清潔高效利用機制,支持生物燃料乙醇等清潔燃料接入油氣管網;建立支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纖維素等非糧生物燃料乙醇、生物航空煤油等先進可再生能源燃料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及產業化示范。

在地方層面,日前,黑龍江省出臺《黑龍江省“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和《黑龍江省支持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旨在把握生物科技進步和生物產業變革新機遇,迎頭趕上生物經濟發展新浪潮,打造振興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實現“換道超車”,助力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在“雙碳”戰略的大背景下,生物基材料有望在部分應用領域逐步替代傳統石油基材料,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主要途徑和低碳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可見,發展秸稈產業,不但可以減少秸稈焚燒,有效治理空氣污染,還可以變廢為寶,增加農民收入,服務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

                                      



aa片在线观看视频在线播放,公与媳厨房在线播放,国产农村老熟女国产老熟女,公车全黄h全肉短篇公车之狼视频,麻豆丰满少妇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