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馬斯克“龍”飛船上天,貝索斯擬5年發射3236顆互聯網衛星,6萬億太空經濟究竟有多熱?
時間: 2022-04-19 11:46:33 點擊數:571 字體:

◎摩根士丹利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美元,而衛星寬帶將占太空經濟預期增長的50%,最樂觀的情況下或將高達70%。

◎目前,美國已經形成了由特斯拉、亞馬遜、軟銀投資的一網(OneWeb)和波音等為主要核心成員的強大低軌衛星互聯網網絡。

◎“我們面對的是越來越擁擠的近地軌道,以及伴隨而來的越來越多的太空垃圾,” 西悉尼大學國際法名譽教授弗里蘭告訴每經記者,“最終,我們可能需要制定一個‘航空航天法’來管理這些亞軌道飛行以及‘跨軌道’運輸。 

在很久以前,神秘的太空就已經吸引了地球村的注意,但直到上世紀60年代,人類才開始真正走近這一夢想。1961年4月12日,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首次飛入太空,開啟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新紀元。

此后又過了將近50年,太空旅行的商業化序幕才逐步拉開。維珍銀河、藍色起源、SpaceX先后完成各自首次載人太空商飛——維珍銀河“團結”號、藍色起源“新謝潑德”號分別提供高度80公里、100公里的亞軌道觀光服務,SpaceX則提供高度575公里的繞地飛行服務。

太空旅行憑借其話題性將太空經濟帶入了公眾視野,而衛星互聯網則是太空經濟版圖里面在中短期內增長最快的領域。自2019年起,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就陸續發射衛星,并預計將于2019年至2024年間在太空搭建由約1.2萬顆衛星組成的“星鏈”網絡提供互聯網服務。

今年4月,太空旅行和衛星互聯網領域都迎來了歷史性的進展。前有亞馬遜宣布了商業航天史上最大的火箭發射采購協議,積極布局衛星網絡,后有馬斯克的SpaceX“龍”飛船將“全私人”太空旅行團首次送到了國際空間站。

在追逐太空經濟的前沿,赫然出現了世界首富馬斯克和世界第二富貝索斯的身影。讓人不由生出疑問:究竟什么是太空經濟?這個市場有多大?億萬富翁“爭霸”太空背后打的是什么算盤?太空旅行和衛星互聯網這兩個熱門賽道潛力如何?布滿衛星、交通繁忙的未來太空世界中,安全和秩序如何維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話國際知名太空考古領域專家愛麗絲·戈爾曼(Alice Gorman)和歐洲航天局(ESA)太空碎片辦公室主任蒂姆·弗洛爾(Tim Flohrer)等數位專家,試圖揭開浩瀚太空的一縷真實。

太空旅行“三國演義” 頂級富豪的棋局

“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圖片來源:NASA

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不僅是電動汽車的領導者,在太空領域的拓展也是一馬當先,步伐遠超其競爭對手。4月9日,SpaceX“龍”飛船在飛行21個小時后抵達離地球420公里的國際空間站。參與本次飛行的4名乘客皆非職業宇航員,至此,SpaceX成為史上首家將“全私人”旅行團送達國際空間站的企業。

實際上,SpaceX早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載人太空飛行能力——2020年,SpaceX就完成了把NASA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的任務。去年9月,SpaceX將全平民旅客團隊送入太空,完成了三天的繞地球飛行。當時雖然沒有接入國際空間站,但飛行高度達580公里,比國際空間站還更遠。

相較之下,世界第二富豪貝索斯的藍色起源盡管在2000年就已成立,比SpaceX還早兩年,但太空飛行能力還差了一大截,目前只能送乘客到距離地球100公里的太空臨界點“卡門線”附近,短暫體驗幾分鐘的失重感。據悉,藍色起源研發的重型運載火箭“新格倫”也遲遲未能進行首次發射。

同樣是太空旅行的先驅,英國富豪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公司在2021年7月搶先一步,拔得“史上首個私人太空旅行”的頭籌,比貝索斯的藍色起源早了整整9天。但是維珍銀河的飛行高度只有80多公里,符合美國定義的太空高度,卻低于國際公認的“卡門線”,也引發不少人質疑維珍銀河提供的是“假太空”旅行。

另一方面,由于藍色起源和維珍銀河提供的都是低于繞地飛行軌道的“亞軌道”飛行服務,因此成本遠低于SpaceX進入地球軌道的飛行,相對低廉的太空旅行價格也帶來了火爆的商業預定訂單。據貝索斯2021年透露,藍色起源已經賣出了近1億美元的機票。截至2021年11月,維珍銀河也已經累積了約700名等待太空飛行的客戶。

自2021年三家公司先后完成首次商業太空飛行之后,太空旅行領域的三足鼎立成型,一場爭奪“市場蛋糕”的競爭已然展開。據瑞銀集團2021年的一份預測,到2030年,太空旅行的市場規模將達到40億美元。

太空旅行乘客體驗失重 圖片來源:藍色起源官網

不過,囿于風險與收益比不明確的現實情況,業界預計太空旅行的覆蓋人群暫時不會太大,但營運和投入的絕對值會很可觀,且會帶動許多配套設施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對于太空旅行這一細分市場,業界普遍認為投資者會承擔巨大的風險:一次致命事故就可能終結整個企業。為了補償投資者,太空旅行公司還必須具有提供大規模收益的潛力。

商業航天飛行前景廣闊

事實上,相較太空經濟整體規模,太空旅行的市場占比其實并不大。按瑞銀預測,2030年太空經濟規模將增長到9000億美元左右,以此計算,太空旅行的占比只有4.4%。

如果放寬視野,從太空運輸能力的角度來看待私有公司的航天業務,市場前景就會寬廣得多。太空經濟研究機構Caelus Partners總裁米卡·沃爾特·蘭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一直覺得比起太空旅行,“私人航天飛行”或者“商業航天飛行”是一個更恰當的稱呼,“就好比航空業務,部分是為游客服務,但更多是服務于商業客戶。”

因此,除了維珍銀河將專注于亞軌道旅游體驗以外,對于藍色起源和SpaceX兩家公司而言,利用自己的太空飛行能力,深度參與正在蓬勃發展的太空經濟生態系統或許才是最終目的。實際上,貝索斯和馬斯克成立太空企業的初衷,就是為了將人類經濟活動拓展到太空。

中期來看,由于國際空間站即將在2030年左右退役,興建商業空間站的熱潮即是兩家公司的商業機會之一。本次SpaceX協助公理太空(Axiom Space)公司完成的國際空間站載人飛行任務,就是為后者的商業空間站建設探路。

按照公理太空的規劃,接下來公司還要送三批乘客抵達國際空間站,仍然由SpaceX負責運送。與此同時,公理太空正在加緊制造首個接入國際空間站的航天“模塊”,準備在2024年9月將其發射并接入國際空間站,隨后每隔9個月再發送一個模塊。四個模塊到位后,將組成一個完整的空間站,隨后脫離國際空間站,在太空自由遨游。

圖片來源:SpaceX官網

對于藍色起源而言,和波音、內華達山脈公司 (Sierra Nevada Corp.)合作的“軌道礁”商業空間站項目是其太空商業版圖的重中之重。

軌道礁最多可容納10人,被藍色起源描述為太空中的“多用途商業園區”,將對各國政府、私營企業和太空游客開放。該項目是NASA資助的四家商業空間站項目之一,獲得了1.3億美元的資助。

《每日經濟新聞》在對四個商用空間站項目的規劃進行梳理后發現,未來民營空間站的主要業務來源包括:各國航天機構的訂單,企業界和學術界研究活動的付費使用、太空制造、太空旅行體驗等。

在繁忙的空間站建設以及未來的空間站經濟生態中,藍色起源、SpaceX,以及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傳統航空航天巨頭,勢必將迎來人員和設備運輸業務的大規模增長。


aa片在线观看视频在线播放,公与媳厨房在线播放,国产农村老熟女国产老熟女,公车全黄h全肉短篇公车之狼视频,麻豆丰满少妇chinese